當前位置:新旅行 > 

千年廬州 百重韻味

發(fā)布時間:2024-03-13 16:15:05|作者:沈海濱

攝圖網(wǎng)_501260081_合肥立交橋(企業(yè)商用).jpg

合肥五里墩立交橋


合肥,古稱廬州,地處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被譽為三國故地、包公故里。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匯集于該地而得名。合肥有三國城、袁術(shù)墓群、箏笛浦、藏舟浦、回龍橋、飛騎橋、斛兵塘,以及古逍遙津等歷史遺跡。如今的合肥,正在以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無論是歷史文化的韻味,還是現(xiàn)代化的活力,都值得人們前來探尋。


廬州文脈


合肥以包拯故里聞名于世,在我的認知里,說起合肥與包公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中學時古文背誦的那句: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


夜景,是城市的第二張面孔。天色漸晚時,我來到合肥市最大的惠民夜市——罍街,以此一覽合肥夜景下的“尊容”?!袄湥╨éi)”在古時是盛酒的器具,“罍街”以此而取名,寓意著這里的人在招待客人時從不吝嗇美酒好菜以及他們熱情好客、豪爽實在的為人風格。這里不僅有安徽本土的特色美食,更是集合了大江南北、淮河兩岸以及全國各地的知名小吃及老字號餐飲。在罍街,美食是真,美味是真,美景也是真。青磚黛瓦的仿古建筑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餐館、酒館前的門牌古拙雅致,一片燈火闌珊,暖意融融。這里的美食真的多到數(shù)不清,一路逛下來相繼映入眼簾的除了有廬州湯包、吳山貢鵝、鴨油燒餅、廬州烤鴨等安徽本地美食之外,還有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新疆炒米粉等各地美味,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味道。


攝圖網(wǎng)_500692514_合肥市區(qū)的徽園(企業(yè)商用).jpg

合肥市區(qū)的徽園


攝圖網(wǎng)_500692505_合肥市區(qū)的徽園(企業(yè)商用).jpg

合肥市區(qū)的徽園


南淝河.jpg

南淝河


合肥巢湖風景名勝區(qū).jpg

合肥巢湖風景名勝區(qū)


合肥夕照美景.jpg

合肥夕照美景


攝圖網(wǎng)_500351222_合肥天鵝湖商務區(qū)(企業(yè)商用).jpg

合肥天鵝湖商務區(qū)


攝圖網(wǎng)_501039761_秋天的城市(企業(yè)商用).jpg

秋天的合肥


在當?shù)嘏笥训耐扑]下,我們品嘗了老字號“泥鰍掛面”。合肥人喜歡吃泥鰍,泥鰍掛面就是徽菜的代表之一。聽這里的老板介紹,泥鰍掛面所用的面不同于我們平常吃的機制掛面,而是將濕面“掛”起來,靠自身重力拉出來的手工制作,這樣的面出鍋后不易爛還筋道,我品嘗了一下,泥鰍口感微辣,掛面柔韌鮮香,既解饞,又爽口。


在合肥古城里,原有的護城河被分割為幾段,包河、銀河、琥珀潭、黑池壩、杏花公園、南淝河、逍遙津珠聯(lián)璧合,融會貫通,護城環(huán)繞。漫步于護城河邊,護城河沿岸“廬陽十景”中的逍遙古津、包河秀色、環(huán)城翡翠、教弩梵鐘、李府春秋、琥珀流光、廬州燈火等景點接連呈現(xiàn),時而喧鬧,時而靜謐,似乎道不盡滄桑,說不盡故事。


踩在護城河邊的臺階上,尋索著城市的歷史印記,觸摸著老城的文脈綿延。一座護城河,滿眼別樣美。關(guān)于包河,合肥人都不陌生,它原本是護城河的一段。據(jù)傳,宋仁宗欲賜廬州城給包公,他卻堅辭不受,最后要了一段淤塞已久的護城河。河產(chǎn)不比田產(chǎn),分不開賣不掉,窮不著也富不了,因此,包公的后代多依河而居,靠捕魚挖藕采蓮為生。后人為了紀念包拯,將這段護城河取名為“包河”。


一條包河,穿越千年歷史的幽谷,流淌至今,河水清澈見底。站在岸邊,能清楚地看到魚兒在游,河里長滿了蓮藕,就像小孩子的手臂似的,雪白雪白、一節(jié)節(jié)的。周邊市民總喜歡到包河岸邊納涼,散步、賞荷、“講古”。常聽到人說包河里的藕是“無絲藕”,魚是“鐵面魚”,是包公鐵面無私的化身。


有人把合肥東門護城河邊的小花園比作合肥的外灘,因為有水的地方就有了靈氣,有綠的地方就有了生機。古往今來,在這條護城河,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印記”。徜徉于包河岸邊,隨處可以觸摸到時代傳承的廬州文脈。


合肥包公祠的由來


包拯辭世之后,靈柩從開封運回合肥,歸葬于東郊大興集,1987年遷至包河南岸的包孝肅公墓園。


包公祠屹立于包河中間的“香花墩”上,距離包孝肅公墓園約200米。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后易名為包公祠。據(jù)《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shù)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另據(jù)碑文記載: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廟,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廬鄉(xiāng)州知府宋鑒(字克明)見小洲環(huán)境風景幽雅,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并改洲名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 


包公祠占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祠內(nèi)陳展有包公銅像,龍頭、虎頭、狗頭三個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瀾軒、清心亭、直道坊、東軒等建筑。祠兩側(cè)外廊門拱上刻有“廉頑”“立懦”四個醒目大字,在“包孝肅公祠”牌匾下黑漆大門上,書有紅底金字的對聯(lián)“忠賢將相”“道德傳家”。


合肥包公祠的全稱為“包孝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專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賜給包拯的謚號,以評價肯定他的忠孝一生。


攝圖網(wǎng)_501078919_安徽合肥休閑游玩景點包河公園清涼之夏(企業(yè)商用).jpg


攝圖網(wǎng)_500812686_安徽合肥包公園(企業(yè)商用).jpg


攝圖網(wǎng)_500812696_安徽合肥包公園(企業(yè)商用).jpg

(組圖)包河公園


包公祠三面臨水,蓮荷盈盈,綠樹掩映。由于包拯是人們傳頌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聞名遐邇,其與逍遙津、明教寺合稱為合肥三大古跡。


太平天國時期,合肥包公祠毀于戰(zhàn)火。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李鴻章籌白銀2800兩加以重建,規(guī)模依舊,只增添了東西兩院。當祠堂落成之時,李鴻章曾寫一匾額,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時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李鴻章不好相爭,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寫一篇《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石于祠后。這塊碑文如今已移到享堂正殿左側(cè)。今天人們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緒年間由李鴻章籌銀重建的。


包公祠大門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墻,稱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繪有一葉青荷,青荷側(cè)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寓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門的門樓兩邊立著一對抱鼓石,它與祠內(nèi)正殿兩旁的兩只石獅,都是古代象征威嚴和權(quán)力的建筑。

跨過山門,踏著翠色籠煙、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橋,橋頭左右分立兩只石獅。越過綠樹蔭庇下的小橋便是白墻青瓦構(gòu)筑的三合古院。從山門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鑄鼎香爐,五開間的包公祠正殿(又稱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約八尺,一手執(zhí)笏,一手握筆,古銅色的臉龐上,濃眉長髯,神情端莊嚴肅。


包拯塑像的兩邊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wèi)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懸著五方橫匾,正中匾額上的“色正芒寒”四個大字,為李鴻章之兄李瀚章所題;左匾上“節(jié)亮風清”四字,為清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匾上“廬陽正氣”四字,為光緒年間左錫旋所題。大殿的上上下下,到處都可以看到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聯(lián)。享堂的東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訓》。享堂西壁還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贓吏疏》和他的詩作碑文。


正殿的東西兩廂是陳列室。東廂陳列有《包拯生平簡介》、嘉慶八年版的《合肥縣傅郭城圖》《香花墩圖》《宋史》和記載包拯事跡的地志書、《包公辦案圖》,以及包公當年在貴池手書“齊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廂陳列有包氏宗譜,從宗譜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續(xù)37代,共經(jīng)歷了2800多年。其中陳列的《故宮南薰殿藏包公畫像》為復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吳奎撰寫的《包拯墓志銘》,因戰(zhàn)亂,碑碎為五塊,有三分之一的字跡模糊不清。還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硯臺等。 


出正殿不遠即一座六角尖亭,也就是祠內(nèi)著名的廉泉亭。亭內(nèi)有一口名為廉泉的古井。


廉泉井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無亭,系只為滿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賦予了包公個人及家庭之物許多神秘的傳說。傳說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無事,而贓官、不肖子孫喝了都會頭痛、鬧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時,在井上加蓋了亭子,稱井為“廉泉”,亭為“廉泉亭”。從此井亭作為一景留存至今。 


攝圖網(wǎng)_500692487_合肥市區(qū)包公墓旁的清風閣(企業(yè)商用).jpg

清風閣


攝圖網(wǎng)_501801447_安徽合肥三河古鎮(zhèn)風光(企業(yè)商用).jpg

三河古鎮(zhèn)風光


攝圖網(wǎng)_501237456_航拍合肥翡翠湖琴島(企業(yè)商用).jpg

合肥翡翠湖琴島


攝圖網(wǎng)_501165715_安徽合肥古逍遙津(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古逍遙津


攝圖網(wǎng)_501165718_安徽合肥古逍遙津(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古逍遙津


攝圖網(wǎng)_501576653_安徽合肥巢湖濕地日落風光(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巢湖濕地日落風光


攝圖網(wǎng)_501576660_安徽合肥巢湖落日風光(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巢湖落日風光


攝圖網(wǎng)_501576639_安徽合肥巢湖湖面風光(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巢湖湖面風光


廉泉的井沿上,布滿一條條深深的凹痕,為井繩長期摩擦所致。正對井口的亭子頂端中央,雕有一塊圓形彩繪木質(zhì)浮雕龍像。雕龍倒映井內(nèi),隨著井水的晃動,好似龍影在舞,頗有游龍戲水之景趣,故人們又稱廉泉井為“六角龍井”。

享堂西邊有一座臨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為歇山亭建筑,倒掛楣上,雕梁畫棟,三面臨空,相傳是包公幼時讀書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此外,祠內(nèi)這些年陸續(xù)新建的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公文化長廊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參觀游覽的好去處。


三國遺珠逍遙津


逍遙津是很多游客到合肥觀光的打卡處。逍遙津公園,毗鄰于淮河路步行街,景色優(yōu)美,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且園內(nèi)廣植各種奇花名木。逍遙津公園古為洲水渡口,有津橋可渡,因三國古戰(zhàn)場“逍遙津”而得名。如今公園內(nèi)最大的特色是園內(nèi)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極富情調(diào),若逢淡霧朦朧的天氣,或霞光萬丈的時辰,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逍遙津公園是一座有文化歷史特色,設(shè)施比較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的綜合性公園。逍遙津公園南大門是一座高近10米、三開間、牌樓式的仿古大門。大門上方一塊古色古香的牌匾上書“古逍遙津”四個鎏金字為清狀元、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手書。


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持槍躍馬的張遼青銅塑像。塑像高達5米,底座上有“威震逍遙津”五個大字。逍遙津公園平面呈扇形,全園由水系自然地分為東西兩園。這里有逍遙閣、渡津橋、逍遙墅、逍遙湖、張遼塑像、兒童樂園、游樂場、草坪廣場、文化宣傳長廊等各類服務設(shè)施。


位于公園東面的逍遙湖,水面開闊。憑岸臨風,只見湖面波光粼粼、游船游蕩,湖岸花香襲人,柳絲拂浪。湖中有三個島嶼,最大的一個島上建有一座金黃色琉璃瓦雙重檐亭,這就是逍遙墅,湖岸與島有石橋相連。最小的那座島,叫“螺”島,還有一島相傳為張遼衣冠冢。島上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湖的周圍設(shè)有環(huán)狀水上游覽線,游人既可湖上泛舟,也可通過71米長、共有9孔的渡津橋登島賞景,也可登臨明三暗五,高達22米,具有漢代建筑風格的逍遙閣飽覽湖光園景。


逍遙湖東南角為一橢圓形半島。島上的一組建筑稱逍遙水榭,由水榭、方亭、游廊和太湖石假山構(gòu)成,在濃密的樹叢掩映下,頗具江南明清建筑小品的韻致。散步其中,低首四顧,仿佛置身于蓬萊仙境,堪稱一處“世外桃源”。


在不遠處的牡丹園,四周的綠樹繁花簇擁得各色牡丹益發(fā)華貴、富麗。園旁一池碧水,池畔建有四角尖亭,亭旁遍植桂花、蠟梅等。逍遙津現(xiàn)已建成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的綜合性公園,成為合肥名勝古跡游覽區(qū)和新“合肥十景”之一。


位于西園之中的盆景園,又叫藏幽園,占地2.4公頃。全園通過門、窗、池、廊、壁和植物被分隔成不同的空間。盆景廊將大小四個展室以回廊形式相連組成三合院。院內(nèi)一池碧水,水面睡蓮并蒂,金魚穿游其間。盆景展區(qū),展有五針松、羅漢松、柏、梅、榆等樹樁盆景1000多盆、50多個品種。盆景園布局精巧,建筑和植物相互襯托,形成園中之園。


三河鎮(zhèn).jpg

三河鎮(zhèn)


攝圖網(wǎng)_501082492_安徽合肥休閑游玩景點三河古鎮(zhèn)鵲渚廊橋(企業(yè)商用).jpg

安徽合肥休閑游玩景點三河古鎮(zhèn)鵲渚廊橋


合肥三河古鎮(zhèn)石牌坊.jpg

合肥三河古鎮(zhèn)石牌坊



盆景園東側(cè)的松柏林中有一隆起的高堆,為張遼墓。堆上有亭,亭內(nèi)立碑(墓表),碑為方基圓柱,碑頂上刻“魏故都亭侯張遼之墓”九個篆字。堆下一條青石神道,兩方門闕立于神道入口,神道兩側(cè)各有三尊獅、虎、羊石獸。所有石刻均為漢代風格,莊嚴肅穆,古色古香。


三河古鎮(zhèn)印象


由合肥市區(qū)起程向南,行駛約30公里,就是巢湖湖畔的5A級景區(qū)三河古鎮(zhèn),說起安徽的古鎮(zhèn),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宏村、西遞、呈坎等那些名聲較大的古鎮(zhèn),但除了這幾個之外,三河古鎮(zhèn)也是不容小覷的,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不收門票,可以隨意在此進出游玩,只有里面的一些名人故居和紀念館之類需要買票,稱得上是非?;菝竦牧恕?/span>


在古鎮(zhèn)的街巷中走走逛逛,我發(fā)現(xiàn)這兒的空間格局基本上都是以“街巷”為骨架,連接眾多窄巷,再串起成片的民宅,整個街巷布局是有中心軸的,這樣看起來很是規(guī)整雅觀。


我一直都對古鎮(zhèn)老街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愫,看著那些斑駁厚重的古建筑,古樸大方的青石板路,巷子里傳來的帶著鄉(xiāng)音的攤販叫賣吆喝聲,還有一些貫穿新舊時光的老物件,一些都是如此和諧美好。


這里有一種頗受游客們歡迎的當?shù)靥厣〕浴罪湥址Q三河米餃,幾乎每條街上都會有幾家米餃店。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我們于是便買來一份嘗嘗鮮。店家說這是用秈米粉做成的皮,然后用五花肉等食材做餡料,包成餃子形狀后下鍋炸成的,怪不得吃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鮮味,餃子皮的口感更是焦香酥脆。


沿著古街古道,一路走走停停地往街巷深處前進,這里有許多舊時名人故跡,比如說楊振寧舊居、孫立人故居、董寅初紀念館等,不同于前面街巷中的美食美味煙火氣,這是一種沉淀過后的厚重感,就像是拐入一個新的空間一樣,讓人感受著古鎮(zhèn)超出娛樂層面之上的精神講究。


夕陽西下,我們乘船從古鎮(zhèn)的望月橋下經(jīng)過,看著這些古街古巷古民宅,古橋古廟古茶臺,于此回首流連,米餃的香氣,匆匆的行人,忙碌的商家,來往的居民,所望之處皆是透露著煙火味濃郁的人間氣息,與那些城墻磚瓦、青石板路相映生輝,共同折射著最原始的江淮縮影,也承載著新舊穿越的廬州記憶。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